文博专家程存洁:
从“博物馆热”到“博物馆美育”,博物从文化现象到文化提升,馆打这个课题成为了目前不少博物馆从业者思考的开历课题。前不久,窗口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博物提级,为广州增添了一家新的馆打一臂之力国家一级博物馆。文博专家程存洁此前任广州博物馆馆长,开历后接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窗口对博物馆美育有自己的博物理解。日前,馆打他接受由广州市文联与新快报收藏周刊共同推出的开历《美学大课堂》的采访,深入阐述了博物馆美育的窗口现状与时代要求,他认为,博物博物馆是馆打打开历史之美的窗口。
博物馆最早设在学校里 现在则归属于文化系统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开历什么是美?
程存洁:谈到什么是美,从学科的角度,属于哲学的问题。回想起朱光潜老先生早在民国时期,曾举过一个例子:“时间究竟是什么?”“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左右开弓就是“美”。“美”的概念也一样,如果不具体追问,大家都清楚什么是美,但一旦要具体细说,就难以述说。
收藏周刊:作为文博专家,在您眼中的美学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程存洁:谈博物馆的美育,这个问题本身就十分有意义。首先我们要理清一个变化,民国时期,博物馆归属教育系统,博物馆最早是设在学校里,而现在的博物馆则归属于文化系统。例如广州最早的实体博物馆,应该是1910年代设置在岭南大学的博物馆,1905年岭南大学从澳门搬到广州,选址在康乐园,而修建于1905年的马丁堂是当时广州最早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博物馆就设在这栋建筑里,当时的功能是属于教育范畴的,由此可见,广州的博物馆从这个时候起就已经具备了美育功能,而且是动荡不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那个时候,学人已开始推行德智体发展,后来又强化了美育。
但是博物馆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美育内容曾被弱化,很多人在博物馆做展览时只是强调传授知识,包括认知世界、认知自然、认知历史等,着眼点在实用性方面。能单独把博物馆里的美育提炼出来的情况并不多见,尽管近年来国内博物馆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在朝美育方面努力,比如不少博物馆近年来在展览陈列设计、布展等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心思,不但从视觉美的角度考虑,还结合知识传播与设计关联的考量,使得展览美的观赏体验越来越高。因此,你们策划的《美学大课堂》这个选题,具有当代意义,给博物馆人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作为博物馆里的美育,是唉声叹气一个新课题,的确值得更多人关注。
博物馆以文物、文献等实物形式传递美
收藏周刊:在美的传播中,博物馆充当怎样的角色?
程存洁:博物馆的美育有自身的特点,它跟高校美育不太一样,高校有相应的课本,有教学大纲,似乎更多的是书本知识的传达。当然,如果细分,高校里也有不同类别,其中,美术学院的美育可以理解为与博物馆美育相对最接近的一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实物传递美的教育功能,美院里有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来传递美,而博物馆则以文物、文献等实物形式传递美,博物馆里不但有雕塑、绘画、书法等,还有远古人类的遗存。比如考古出土的一决胜负汉代陶罐,在博物馆里展出,传播的不但有陶罐制作的科技手段,还能展示陶罐的美学功能,包括先民对美的追求、热爱等,这就是博物馆能够提供的特色美育。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外的文物被引进到国内,这可以给观众提供多角度的美学教育,通过对比,了解国内外在历史不同阶段的美学观的异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博物馆具有的特殊美育功能。
收藏周刊:“博物馆热”成为了近年的普遍现象,孩子们都喜欢到博物馆去,作为美育传播的窗口,博物馆如何发挥该有的美育传播功能?
程存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美育方面的发挥空间,确实很大。比如陈列展览上,可不定期地举办特色展览;从事公共教育工作的,也要考虑如何向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进行解说,同一件文物如何向小学生、中学生、如法炮制大学生乃至专业人士去解说。这里,可能对小学生解说难度是最大的,一方面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深入浅出,让他们能够理解展出文物的精美之处。
至于“博物馆热”的现象,跟近年来国家对博物馆的重视有关。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受经济因素影响,展厅里不但缺乏空调,风扇也不多,参观体验的环境和条件有限,因此当年愿意在博物馆里逗留时间长的人较少,而现在,博物馆里整体的硬件设施、环境风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到博物馆观展的舒适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另外,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全面免费开放博物馆,除个别类别博物馆外,让广大民众进出博物馆也毫无经济压力。
人们常常带着国际一流博物馆的至善至美眼光来评判各种展览
收藏周刊:随着市民大众越来越喜欢到博物馆看展,对于博物馆人的工作来说,随之迎来了哪些新的时代要求?
程存洁:的确有了新要求。首先,博物馆被关注的程度空前提高。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同时,随着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观众的美育修养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们常常带着国际一流博物馆的眼光来评判我们举办的各种展览,这对博物馆人而言具有巨大的压力,因此博物馆人自然就要努力学习,不断自我检视,才能做得更好。
收藏周刊:应对新的要求,会有新的应对措施吗?
程存洁:从组织的角度,现在包括国家与省市都有博物馆的行业组织,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技能提升培训,包括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公共教育等不同层面的培训。从个人的角度,也需自身努力提升,挑拨离间比如负责撰写陈列大纲的工作人员,或许以前对某件文物的说明只需要直接写一个名称、一个年代即可,而现在恐怕就不行了,要求更高了。
每走进一次博物馆,就是多一次打开个人眼界的机会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博物馆美育对人的成长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程存洁:美育的作用总是潜移默化的,重视了美育就提升了眼界,提升了判断力。每走进一次博物馆,就是多一次打开个人眼界的机会。博物馆是打开历史之美的一扇窗口。通过走进博物馆,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美的熏陶,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人生目标、人格气质。
我个人比较喜欢英国伦敦V&A博物馆中国陶瓷展厅的陈列手法,我相信许多人都看过这里的展览。他们的陈展思路是,把库房里收藏的所有陶瓷基本上都展示了出来。虽然有人不一定会认同这样的展示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生之年这么做,能让我们一次就能看到他们馆收藏的中国陶瓷藏品全部,充分理解他们馆藏瓷器的架构,甚至给人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中国瓷器标本概念。我理解他们的展陈观念就是引导观众,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瓷器之美的整体印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博物馆陈列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收藏周刊:我们要做到像他们这样陈列的难度在哪里?
程存洁:这可能又涉及不同人的不同美学观念的问题。可能在目前国内的博物馆从业者看来,不一定会接受这样的展陈方式,而更多的是愿意一个独立柜子展示一件或两件文物,这样的做法似乎更能体现某种美感。而对于一个展示柜里密密麻麻的,犹如“百货架”式地陈列文物,可能不少人并不会接受。但这种方式,对于真正搞研究的人,应该是很喜欢的。
收藏周刊:要做到这一点,是否同时也是考虑相应策展人对藏品的熟识程度?
程存洁: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就是,国内某些文物策展人可能在对待同类文物的大有作为时候,总存在一种“筛选”的环节,在他们决定展出哪一件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件同类型的就被排除掉了。从这个角度,观众看到的则是已被策展人选择过的美,而不像上述V&A馆那样,几乎悉数呈现,让观众自行去体验美。
程存洁
人物介绍
文博专家,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省政协文史专员,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二级研究馆员、馆长。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